圓覺經〔禪那的解釋〕

 

圓覺經〔禪那的解釋〕
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

禪那

Dhyāna

回  本  頁

禪那的解釋  煩惱即菩提互不留礙,一切法空無自性,皆清淨寂滅,平等平等。

圓覺經所説〔禪那〕是通達般若波羅蜜多之大乘禪法,亦名摩訶衍禪法,是釋尊教示菩薩道行者所應修之禪法,漸修能趣入一行三昧、一相三昧、真如三昧、念佛三昧等之不共世間禪法是一切三昧根本,故謂最上乘禪。

梵語禪那(Dhyāna),通稱禪定、禪、定、止觀俱運,亦名靜慮(寂靜審慮)。

 

將經文分為五段,分析並解釋經文禪那義,以利我們於禪修過程中,能够瞭解本身應俱備佛所教示的五項重要因子:
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 譯]

爾時世尊。告威德自在菩薩言:

『善男子。若諸菩薩悟淨圓覺(一)。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(二)。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。無知覺明不依諸礙。永得超過礙無礙境。受用世界及與身心(三)。相在塵域。如器中鍠。聲出外。煩惱涅槃不相留礙(四)。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。自他身心所不能及。眾生壽命皆為浮想。此方便者名為禪那(五)』。

『善男子。假使有人修於聖道。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。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。一剎那頃隨順修習』。

 

第一〔悟淨圓覺〕

首先必須建立正確知見並了悟清淨圓覺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相,法爾具足,清淨本然的心→〔真〕心。

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。《如來藏》

 

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:『如來藏。虛空性故。常不動故。如來藏中。無起滅故。無知見故。如法界性。究竟圓滿。遍十方故。是則名為因地法行。菩薩因此於大乘中。發清淨心。末世眾生。依此修行。不墮邪見』。

占察善惡業報經。隋天竺三藏菩提燈 譯

地藏菩薩摩訶薩言:『所言真者,謂心體本相,如如不異,清淨圓滿,無障無礙,微密難見,以遍一切處,常恒不壞,建立生長一切法故』。

我們必須了義並堅信自己此〔真〕心與佛平等無差別。

 

第二〔以淨覺心〕不取幻化及諸

以淨覺心,淨者,意淨、諦觀也,覺者菩提義,以〔淨菩提心〕即以清淨覺悟的心,知〔真〕與〔妄〕皆不隨身心之變化而變化,無有攀緣亦不著其境相無住生心,超越真、妄、染、淨等

因此對於淨菩提心之事前加行很重要的修行功課!.....

一般禪修起幻化之觀,如鏡中像、水中月能觀所觀以幻除幻了能顯〔真〕心。當不取幻化及諸相時,意欲無住而生心我們自心更會生起〔妄〕念,隨所念,念念相續,境界現前,所謂內生妄,外現妄相。

假使〔妄〕的雜染很強大,我們禪修者,能令〔真〕與〔妄〕皆不隨身心之變化而變化,亦不著其境相,是非常困難的事,為何呢?累世宿習無明妄染故!

依此可知,〔淨菩提心〕對於禪那行者,是很重要的前行功課,亦是成就禪那的主要因素。修習奢摩他[止]與三摩鉢提[觀]亦然。

 

第三〔了知身心皆為罣礙。無知覺明不依諸礙。永得超過礙無礙境。受用世界及與身心

了知身、心皆是罣礙,身心造作皆虛妄無實,我們的心,無知[妄]與覺明[真],妄執、真如皆超越一切障礙,亦即[煩惱]即[菩提],超越了有礙、無礙之境,(令禪修行者)現前受用自在,身心界及與世界〕法界,同等受用一如平等無別

 

第四〔相在塵域。如器中鍠。聲出外。煩惱涅槃不相留礙

處於凡塵中之相,雖是煩惱,但是法爾本然,菩提覺性圓通,煩惱與涅槃不相留礙,有如樂器(或鐘鼓)本體本然無聲〔無〕,經由彈奏(或撞擊)聲音響徹於外→〔有〕,有所為,然而樂器(或鐘鼓)本體性空無所作本體〔空〕與聲響〔有〕〔空涅槃、菩提〔有〕煩惱、雜染;煩惱即菩提不留礙一切法空無自性,皆清淨寂滅平等平等。

 

第五〔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。自他身心所不能及。眾生壽命皆為浮想。此方便者名為禪那

真、妄互不留礙,生滅既滅,染不著,內外一如,如此細心觀察,〔真識〕自然漸而顯明,剎那寂滅現前便能內發輕安寂靜,此妙顯明的〔真〕心,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超脫一切,受用一如,超越有無,我界即法界,堪一真法界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皆是虛幻不實,空無自性,法爾本然,此方便者名為禪那。

 

三昧,梵語三摩地(Samādhi)亦名三摩提、等持,亦云正受、正定。

何謂三昧?

所謂專思寂想,志一神清,正心行處,能在〔定〕中,審正觀察法界一處,心一境性,平等思惟,是無為相應如實而知的【真智之境】。

三昧,並非只是制心一處,亦非指專注一事而入神,亦非空無、空空,而是非空非非空,透過禪定,能令心境處於寂靜的狀態,即善心一處,一處指一真法界,並能隨順審慮觀察,即藉緣正觀調直,漸能引發平等無礙清淨慧,通達第一義空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正行。

得入三昧是指能依靜慮(寂靜審慮)而住,攝持平等,所謂住持正受,行者三業根聚悉已清淨,堪以一剎那頃相應妙慧趣入般若,雖僅一坐間悉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,自在於其中間能觀所觀、非觀非非觀(名正觀)剎那間能住一相無相,現證無量功德,是唯證相應的境界。

 

龍樹菩薩《大智度論 》云:

『諸菩薩禪定心調,清淨智慧方便力故,能生種種諸三昧。何等為三昧?善心一處住不動,是名三昧』。

隋天台智者大師對於『善心一處住不動』解釋如下:

《摩訶止觀》云:

『通稱三昧者,調直定也。大論云,善心一處住不動,是名三昧,法界是一處,正觀能住不動,四行為緣,觀心藉緣調直,故稱三昧也』。

 

 華妙淨法供養。寶竺林精舍合十

 寶竺林精舍的頻道→  YouTube    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