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 光 莊 嚴

《示現義》

染香人以香莊嚴為莊嚴

念佛人以佛莊嚴為莊嚴

寶竺林精舍

首楞嚴經。念佛圓通章

首楞嚴經。念佛圓通章。大勢至菩薩云:

 

『若眾生心。憶佛念佛。現前當來。必定見佛。去佛不遠。不假方便。自得心開。如染香人。身有香氣。此則名曰。香光莊嚴』。

 

『我本因地。以念佛心。入無生忍。今於此界。攝念佛人。歸於淨土。佛問圓通。我無選擇。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。得三摩地。斯為第一』。

 

摘錄自大正藏經第19冊No.094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

 

得入三摩地者,淨土必然顯明,是唯證相應,堪稱為[香光莊嚴]

香光莊嚴《示現義》請參考對應之經文說明[壹]至[伍]:

說明 壹 憶佛念佛

『若眾生心。佛。現前當來。必定見佛』

憶念憶]心意,[念]今心,心念集中,正心行處,繫念思惟亦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云【繫念諦觀】,請参考經文:

 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 (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)

 

爾時韋提希白佛言:

『世尊。是諸佛土。雖復清淨皆有光明。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。唯願世尊。教我思惟(憶念受持)。教我正受(得入三昧)』。

 

世尊告韋提希言:

『汝今知不。阿彌陀佛去此不遠。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』。

 

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

見此事已。次當想佛。所以者何。諸佛如來是法界身。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心想佛時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。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。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(如來)阿羅呵(應供)三藐三佛陀(正遍知)。想彼佛者。先當想像。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。像既坐已。心眼得開。了了分明。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。諸天寶縵彌覆樹上。眾寶羅網滿虛空中。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。見此事已。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。如前蓮華等無有異。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。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。亦放金光如前無異。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。此想成時。佛菩薩像皆放妙光。其光金色照諸寶樹。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。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。遍滿彼國。此想成時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。出定入定恒聞妙法。行者所聞。出定之時憶持不捨。令與修多羅合。若不合者名為妄想。若與合者。名為麁想見極樂世界。是為想像。名第八觀。作是觀者。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。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。若他觀者名為邪觀』。

 

摘錄自大正藏經第12冊No.0365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

說明 貳 身有香氣

如染香人。身有香氣

 

香光莊嚴者,染香人以香莊嚴為莊嚴,念佛人以佛莊嚴為莊嚴,喻[念佛妙熏],示[繫念思惟],念念淨念相繼,念念悉與十方淨土相應。

 

首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云:

 

『以如來法身香光。莊嚴自心本覺如來。如華嚴以旃檀沉水香等喻菩提心香。今亦以人天名香。喻如來法身功德香也』。

 

『菩提心香。能除貪恚癡等熱惱。令其具足智慧清涼。又如天上黑栴檀香。若燒一銖。普熏千界』。

 

『菩提心香一念功德。普熏法界。菩提心香若一發時。即令一切善根永出三界』。

 

摘錄自新纂續藏經第16冊No.0311  楞嚴經勢至圓通章疏鈔

說明 參 淨念相繼

淨念者,念者今心,()當下、()思惟,正心行處,思惟觀照,淨念者皆必須具備根本修行條件,兹舉例兩種以供參學:

 

《出聲念,口唱佛號,併繫念思維》

 

口唱佛號耳聽音,耳聞意淨觀,音音滿虛空,念念正念生,身心所緣聲,音中佛光聚,身心於光明,稱念無雜想,念念不間斷,念念住心聲,淨念心相續。

 

《默念佛號,併繫念思維》

 

默念佛名號,諦觀淨菩提,專念一如來,引量周法界,如來即法界,我界是法界,一相住莊嚴,平等無差別,繫緣等虛空,念念住身心,淨念心相續。

 

念念是淨念,妄想雜念不起,且令此清淨念相續不斷,能維持住一支香時間,是非常困難達成的。

 

有時我們自心作意清淨念,亦會自覺清淨相續,自淨其意是必須具備佛所教導的正確修行法則,例如〔淨覺心〕,覺者菩提,淨菩提心,就必先瞭解我的心相,阿賴耶識〔真〕與〔妄〕,當我們處在外在環境,如莊嚴氣氛、艶色、聲樂、冥想等或內在意志力抑制作用,短暫時間尚能自淨其意,當離開此所緣境與氣氛時,一但面對外來各種塵相染著,業障(妄識)即時現前。

 

說明 肆 都攝六根

總攝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會歸一念,此念屬於〔意〕根,意根指第六意識,〔意〕旁攝其它五根,意根若清淨,諸根皆咸攝,根根念佛常住真心,此為俱生我體唯一法則,並無其它選擇,故云都攝六根。

 

都攝六根主要是制伏我執妄念,此妄念係累世雜染潛伏所積宿習〔業識種子〕,及今生所作因緣,兩者因素交互作用,所產生而隱藏在末那識中,並直接反應在我們的〔意〕根,令煩惱妄念不斷洶湧而至,以自己意念還是很難阻擋它的牽引作用,因此〔意〕根必須透過各種修行方法如懺儀、靜慮等淨化,此潛伏染識方能漸漸淡化,所謂轉識成智,轉我們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轉識的基本條件在於〔根聚〕是否清淨,故〔意根〕若清淨,其它五根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皆咸攝,念念悉清淨,念念佛土淨。

 

說明 伍 得入三昧。唯證相應

憶佛念佛,並非單指唸阿彌陀佛的名號而已,憶佛念佛,所謂正心行處,憶持誦念,不但口唸,唸阿彌陀佛的名號,而且必須心持,繫念思惟,如來體性真如,心繫〔實際〕境,盡虛空遍法界,所念無濁無亂,心不顛倒而達到淨念相繼之狀態,方能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或十方善域,相應相融,方能顯現香光莊嚴之境。

 

故香光莊嚴的境相,是建立在大勢至菩薩所教導的條件,亦即『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。得三摩地。斯為第一』。能得入三摩地者,淨土必然顯明,是唯證相應,堪稱為[香光莊嚴]。

 

大勢至菩薩因地所修是念佛三昧,以其覺明圓通之智慧光遍照一切有情,並以淨土法門之念佛綱要:『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。得三摩地。斯為第一』,教導我們念佛人,如能於今生此世真實奉行,得入三摩地者 ,即是上品上生,必定能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或十方聖域!

 

大勢安立。念佛圓通

正受所依。諸業清淨

 

得入三摩地是指能依靜慮而住,攝持平等,所謂住持正受,行者三業根聚悉已清淨,堪以一剎那頃,相應妙慧趣入般若,雖僅一坐間悉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,自在於其中間能觀所觀、非觀非非觀(名正觀),剎那間能住一相無相,現證無量功德。

 

大般若經云:  (三藏法師玄奘譯)
 

佛告曼殊室利:『若善男子、善女人等欲入如是三摩地者,應處空閑離諸諠雜,結跏趺坐不思眾相,為欲利樂一切有情,於一如來專心繫念,審取名字、善想容儀,隨所在方端身正向。相續繫念此一如來,即為普觀三世諸佛』。

 

因此釋尊教導我們,念佛欲進入此三摩地境界,必須事先聽聞般若波羅蜜,如說修學,並且必須修習止觀禪定〔靜慮〕,然後方能入三摩地,若得此三摩地之行者,諸經法門,一一分別,皆悉了知,決定無礙,是為至上。

 

 

念佛八十好。心心相續念

念佛真金色。安住無著心

念佛舍摩他。毘婆舍那等

念佛離生滅。恒集最勝業

 

 

 

寶竺林精舍台東分院

瑜伽熖口施食暨超薦法會

 

 

香香圓繞。即落即繞

始終如一。吉祥圓滿

 

法會內壇

  

彌陀院

 

 

地藏院

 

攝於

農曆癸已年(102年)七月十一日與乙未年(104年)七月十九日

 

備註:

瑜伽熖口施食暨超薦法會中,相片所顯現圓繞之香,不同質之香亦復如是,香香圓繞,即落即繞,依教行儀約三小時多,圓繞始終如一,但皆僅是表相義,此現象並非經中所描述[香光莊嚴]的境相。

 

染香人以香莊嚴為莊嚴,淨信堅固,至心故,相信此法會一切吉祥圓滿!

 

金剛經所示:

 

『一相無相』,諸法實相,所謂相而無相,空而不空,真空妙有,因緣所生法,法會行儀亦然。

 

願以 香光莊嚴 迴向 寶爵居士 蓮生承足!

壽命堅住持

 

 蓮華妙淨法供養。寶竺林精舍合十 

Top